绫野刚主演《捏造》:真实事件改编预告首发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(以下是按照要求撰写的影评,共约1200字)
—
三池崇史这次把镜头对准了真实事件。你很难想象那个拍过《杀手阿一》《热血高校》的导演会安静地坐在法庭旁听席上,用镜头记录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。6月27日在日本上映的《捏造》,改编自福田真澄那本让教育界坐立不安的纪实文学,说的是2003年福冈市立小学那个轰动全国的”杀人老师”事件。
绫野刚演的老师薮下诚一站在讲台上整理教案时,你会误以为这是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。直到他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下歪歪扭扭的星条旗,冲着混血小男孩说”你爸爸是美国佬对吧”的时候,教室里的空气突然就凝固了。这个细节来自真实案件中学生的证词,三池崇史让绫野刚把那种裹着教师威严的恶意演得特别具体——不是大吼大叫,而是用圆规尖轻轻划过学生手背,在纠正英语发音时故意模仿滑稽的美式腔调,午休时把便当里的香肠摆成十字架形状。
柴崎幸演的单身妈妈律子第一次发现儿子手腕上的淤青时,摄影机给了个特别长的特写。她蹲在玄关给儿子系鞋带,突然看见校服袖口里露出的紫红色指痕,手指顿了一下又继续把鞋带打成蝴蝶结。这个沉默的瞬间比任何哭戏都有力量,后来在法庭上她说到这个细节:”我当时害怕要是追问的话,孩子明天还得回到那个教室。”
电影里最让人后背发凉的片段是教师办公室的日常。薮下给同事看手机里偷拍的混血学生摔倒的照片,几个老师围着屏幕笑作一团;午休时间他们传阅着用学生绰号编的黄色笑话集;当鸣海记者(龟梨和也饰)第一次来校采访时,教务主任很自然地招呼薮下:”去把特别教室的监控硬盘取出来”。这些琐碎场景拼凑出一个毛骨悚然的事实:欺凌从来不是孤立事件。
法庭戏拍得像谍战片。550人律师团的阵仗在电影里变成黑压压的听证席,有个镜头从法官背后俯拍,被告席上的薮下小得像棋盘上的卒子。但这个人物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——绫野刚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静语调否认所有指控:”我没有说过美国杂种这个词””体罚记录簿上的日期对不上””证人提到的体育仓库当时正在消杀”。最绝的是他解释”画星条旗只是地理课教学示范”,镜头切到旁听席上律子颤抖的睫毛特写。
三池崇史没放过媒体在这场博弈里的双重性。《周刊文春》的报道镜头和朝日新闻的标题快闪交替出现,鸣海记者在居酒屋对同事说:”教育局给的资料第17页右下角有个墨迹,他们想遮盖的关键词是年度优秀教师”。但电影同样展现了舆论反噬的瞬间——当薮下支持者在法院门口高举”守护教师尊严”的标语时,有个戴棒球帽的少年突然冲镜头喊:”我当年也被他教过,你们怎么不采访我?”
北村一辉演的辩护律师有句台词很有意思:”这个案子最麻烦的不是证明体罚存在,而是要证明体罚不存在。”电影用大量生活流场景暗示这种举证困境:律子儿子半夜惊醒时条件反射说”对不起老师”,同班女生转学前偷偷塞给律子的录音笔,还有学校保洁员在储物柜深处发现的、写满”去死”的作业本。这些碎片在法庭上都被辩方称为”未成年人不可靠的证言”。
有个细节可能是三池崇史的神来之笔:薮下办公桌抽屉里永远放着未拆封的创可贴。电影前半段你以为这是教师体贴的伏笔,直到庭审高潮时检察官突然提问:”为什么所有受伤学生都说您给的是印有卡通图案的创可贴?”镜头这时才第一次拍到抽屉内部——底下压着从学生健康档案上撕下来的过敏记录页。
体育仓库的戏份可能是全片最压抑的十分钟。没有配乐,只有铁质器材碰撞的回声,薮下背光站在跳箱旁边,影子正好罩住缩在墙角的学生。这场戏的光线设计值得玩味——仓库高窗投下的栅栏状阴影,随着薮下移动不断在学生脸上切割出明暗条纹。后来这成为法庭上最关键的争议点,因为薮下坚称”当天体育仓库在进行防震加固,根本不可能使用”。
电影结尾停在很微妙的地方。不是判决书特写,也不是常见的字幕交代后续,而是律子带着儿子在新学校操场看樱花。孩子突然指着天空说”妈妈看”,镜头仰拍——湛蓝背景里飘着薮下曾经画在黑板上的那种星条旗风筝。这个意象用得够狠,既没说加害者是否受到惩罚,也没说创伤是否愈合,就让你盯着那个在阳光下刺眼晃动的图案。
散场时听到有观众嘀咕:”这到底算不算捏造?”可能三池崇史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当绫野刚最后那个似笑非笑的表情定格在银幕上时,你会发现整部电影都在做同一件事:把”事实”和”真实”之间的那条裂缝,撕扯得鲜血淋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