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岁黄昏恋引关注,3.1亿人需求如何被察觉?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 当张国立开始相亲:我们终于敢拍老年人的欲望了
“我都这把年纪了,还谈什么恋爱?”张国立饰演的退休教授沈卓然在《我的后半生》里这句自嘲,道出了多少中国老年人的心声。这部改编自王蒙小说《奇葩奇葩处处哀》的剧集,让65岁的大学教授在丧偶后踏上了相亲之路,光是这个设定就足够让观众眼前一亮——我们终于有剧集敢直面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了。
张国立这次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形象。他不再是《金婚》里那个稳重的中年男人,而是一个会对着镜子练习微笑、会在相亲时紧张到手抖的”老男孩”。有一场戏特别戳人:他精心打扮去见面,结果对方一上来就问”你退休金多少””房子写谁的名字”,他脸上的笑容一点点僵住,最后苦笑着自嘲:”我这哪是找老伴,是来应聘会计的吧?”这种带着酸楚的幽默感,让观众既想笑又心酸。
梅婷饰演的舞蹈老师林青霞(没错,编剧故意起了这个充满年代感的名字)是剧中难得的立体女性角色。她穿着旗袍跳探戈那段太惊艳了,完全打破了”老太太就该穿宽松运动服”的刻板印象。但剧集也暴露出明显问题——其他女性角色不是图钱的”拜金女”,就是控制欲爆棚的”作精”,这种标签化处理引来不少批评。有场相亲戏简直离谱:女方带着三个亲戚来”验货”,当场要求签婚前协议,把老年婚恋活生生演成了菜市场砍价。
说到老年题材,不得不提十三年前的《飞越老人院》。那群老人开着破巴士追逐梦想的画面,现在看依然热血。还有许鞍华的《桃姐》,刘德华和叶德娴那段主仆情,细腻得让人忘记年龄的存在。相比之下,《我的后半生》确实少了些沉淀,但它把老年爱情摆到台面上讨论的勇气值得肯定。要知道,在《金婚》那个年代,50岁以上的角色谈恋爱都算”尺度大”了。
短视频平台的数据很有意思。《闪婚老伴是豪门》这类狗血短剧,60后观众付费率比年轻人还高。有个做微短剧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测试发现,老年观众最爱看两类内容:一是豪门恩怨(”原来有钱人也过得不如意”),二是黄昏恋(”你看人家八十岁还能找到真爱”)。这背后藏着多少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?
我采访过北京菖蒲河公园的相亲角,那里每天都有上百位老人帮子女或自己找对象。有位七十岁的阿姨说得实在:”年轻人觉得我们不需要爱情,可心跳又不会因为退休就停止。”她手机里存着十几个相亲群,还会用美颜相机自拍,”遇到合眼缘的,发原图前总得修饰下皱纹吧?”这种鲜活细节,比剧里那些夸张桥段动人多了。
《老闺蜜》里五位老太太开着房车旅行的设定就挺妙。她们会为抢C位拍照较劲,也会在深夜分享更年期的烦恼,这种”少女心未死”的状态才是真实的老年生活。反观某些剧集,要么把老人塑造成需要被照顾的”弱势群体”,要么变成专门催婚催生的”工具人”,难怪年轻人不爱看。
平台现在学聪明了。爱奇艺搞了个”银发剧场”,专门放《父母爱情》这类老剧,结果发现40岁以下观众占了三分之一。优酷更绝,把《乡村爱情》和《我的后半生》打包推荐,弹幕里全是”谢广坤要是去相亲会怎样”的脑洞。这说明什么?代际隔阂没想象中严重,关键是找到共鸣点。
有制片人跟我吐槽过难处:”拍老年题材就像走钢丝,太真实没收视,太狗血挨骂。”但《三叉戟》给出了不错示范——三个老警察查案时腰酸背痛要贴膏药,看到美女也会多看两眼,这种”英雄也会老”的设定反而让年轻观众觉得亲切。说到底,观众反感的不是皱纹,而是把老年人简化为某种符号的偷懒做法。
上海电影节放过一部纪录片《我只认识你》,记录一对阿尔茨海默病夫妇的故事。老爷爷每天给老伴梳头时说”要打扮漂亮点”,忘了全世界却记得她爱吃葱油饼。这种真实的力量,比任何刻意煽情都动人。或许老年题材的出路就在这里:不必刻意强调年龄,就像我们不会特意强调”这是部青年题材”——好的故事从来与皱纹无关,只与人心有关。
当58岁的咏梅在颁奖礼上说”能不能别修掉我的皱纹”时,她捍卫的不只是自然老去的权利,更是一种被看见的尊严。《我的后半生》虽然瑕疵不少,但至少让我们看到:夕阳下的爱情,同样值得被镜头温柔以待。下次在公园看到牵手的白发情侣,或许我们不会再投去诧异的目光——这才是影视作品最大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