闪闪电影 电影资讯 《西游记》再演绎:外拍中国故事的得失

《西游记》再演绎:外拍中国故事的得失

《西游记》再演绎:外拍中国故事的得失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当”美猴王”遇上好莱坞: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
最近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,美国一家娱乐公司宣布要把《西游记》改编成《八戒》《美猴王》和《哪吒》动画三部曲。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看86版《西游记》时的震撼——那个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,那个憨态可掬的猪八戒,还有那些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。现在这些角色要穿上”洋装”走向世界了,想想还挺有意思的。
《西游记》再演绎:外拍中国故事的得失-1
其实外国人拍中国故事这事儿,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。记得看过资料,最早的电影里,中国角色都是白人演员把脸涂黄了演的,那会儿叫”黄脸戏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法国导演克里斯·马克拍过《北京的星期天》,把1950年代的北京拍得跟明信片似的。还有中法合拍的《风筝》,讲个法国小孩通过风筝认识中国朋友的故事,特别纯真。
说到成功的例子,不得不提《末代皇帝》。这片子简直是把故宫当自家后院拍,溥仪在太和殿登基那段,小皇帝在龙椅上扭来扭去,大臣们在下面跪拜,镜头一转是只蝈蝈在罐子里爬——这隐喻绝了。据说当时中国给了剧组前所未有的支持,连文物都拿出来当道具。贝托鲁奇这意大利老头是真懂中国,把封建王朝的落幕拍得像首挽歌。
《西游记》再演绎:外拍中国故事的得失-2
但也不是所有外国导演都能把握好这个度。去年那部迪士尼的《花木兰》就翻车了。福建土楼硬塞进北魏背景,木兰的妆容跟年画似的,战场上突然冒出个凤凰——中国观众看得直皱眉。这就像请个米其林大厨做宫保鸡丁,结果给你端上来盘左宗棠鸡,味儿不对啊。
法国人让·雅克·阿诺倒是聪明,拍《狼图腾》没硬塞中国文化符号。他就抓住”狼性”这个点,把草原上人和狼的博弈拍得惊心动魄。记得有场戏,狼群在月夜突袭羊圈,牧民们举着火把驱赶,镜头在狼眼和人眼之间切换,那种野性和文明的碰撞,全世界观众都看得懂。
《西游记》再演绎:外拍中国故事的得失-3
现在好莱坞要拍西游三部曲,我倒不担心他们搞不定特效——金箍棒变大变小的场面肯定炫酷。关键是能不能抓住精髓。孙悟空大闹天宫不只是打戏精彩,更是对权威的反抗;猪八戒好色贪吃背后是人性弱点;哪吒”割肉还母,剔骨还父”那场戏,把中国传统孝道与个人意志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些内核要是丢了,就真成”美猴王大战变形金刚”了。
有个细节很有意思,《功夫熊猫》里阿宝他爸是只鸭子,这设定初看荒谬,但导演解释说是想表现养父母的爱——你看,外国创作者找到自己的角度理解中国情感,反而让故事有了新意。或许这次《美猴王》也能给我们惊喜?比如用西方英雄之旅的框架来装东方的修行故事,让全球观众看懂唐僧取经其实是场心灵之旅。
《西游记》再演绎:外拍中国故事的得失-4
记得《狼图腾》里有句台词:”草原上的人死了,尸体要喂狼,这样灵魂才能飞升。”这种生死观特别蒙古,但法国导演用影像表达出来,观众都能感受到对自然的敬畏。所以关键不在于是谁拍,而在于是不是真走心了。现在中国票房动不动几十亿,谁都想分杯羹,但要是只把龙凤纹样当装饰布景,那还不如去看旅游宣传片。
说到底,文化就像火锅,底料正宗很重要,但涮什么食材、怎么调配蘸料,可以各有各的吃法。当年梅兰芳去美国演出,把京剧化妆间公开给观众看,老外看得目瞪口呆——原来眼角一抹红要吊着眉毛画半小时。这种真诚的展示比任何包装都打动人。现在轮到我们把金箍棒交给好莱坞,就看他们能不能舞出既熟悉又新鲜的花样了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闪闪电影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v.yingshibaike.com/27306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