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完全未知》票房破亿,口碑佳后劲强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那个永远在路上的民谣诗人,这次被提莫西·查拉梅演活了
说真的,当听说要拍鲍勃·迪伦传记片的时候,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:谁能演得了这个永远叼着烟、顶着乱糟糟卷发的民谣传奇?结果导演詹姆斯·曼高德找来了”甜茶”提莫西·查拉梅,这选角简直绝了——你看过他在《完全未知》里抱着吉他坐在格林威治村咖啡馆的样子吗?那种带着稚气又倔强的神态,活脱脱就是1961年刚闯进纽约的迪伦本人。
电影开场就是明尼苏达的冰天雪地,罗伯特·艾伦·齐默曼(这是迪伦的本名)背着把二手吉他跳上货运火车。这个犹太小子听着伍迪·格思里的唱片长大,满脑子都是要成为”民谣界的詹姆斯·迪恩”。导演特别会拍这种细节——迪伦在芝加哥第七街的廉价公寓里,用煤油炉子煮着通心粉,墙上贴着马龙·白兰度的电影海报,枕头底下压着兰波的诗集。这些画面让你瞬间明白,后来那些像《答案在风中飘》这样的神作,都是从什么样的土壤里长出来的。
艾丽·范宁演的西尔维·罗素简直是个惊喜。这个在格林威治村认识的艺术家女友,在电影里有场戏特别戳人:她半夜把迪伦拽到华盛顿广场,指着那些弹吉他的流浪汉说:”你以为就你会唱抗议歌曲?这些人每天都在用音乐对抗世界。”后来迪伦写《暴雨将至》时,镜头扫过西尔维留在公寓里的抽象画,画布上全是扭曲的黑色线条——就像他歌词里那些”饥饿的婴儿被铁锤砸碎”的意象。
说到音乐转变,电影里1965年纽波特民谣音乐节那段拍得特别真实。爱德华·诺顿演的皮特·西格(民谣复兴运动领袖)抄起斧头要砍断扩音器电缆,台下观众骂着”叛徒”,而迪伦偏要用电吉他吼出《像一块滚石》。银幕上”甜茶”甩开被汗水黏在脸上的卷发,那副混不吝的表情,跟历史照片里的场景一模一样。导演没把这事拍成简单的”背叛民谣”,而是让你看到迪伦在化妆间里撕掉第五稿歌词的焦躁——他桌上同时摊着叶芝诗集和摩托车杂志,这细节太迪伦了。
票房能卖到1.34亿美元真不奇怪。光是看”甜茶”学迪伦弹口琴就值回票价——要知道真实的迪伦能把口琴架玩出花,弹吉他时还能用脖子挂着口琴即兴solo。电影里有段超精彩的蒙太奇:迪伦在录音室录《地下乡愁蓝调》,镜头切到他在巡演大巴上写《瘦人之歌》,再切到他和约翰尼·卡什在纳什维尔即兴合奏。这些片段串起来,你就懂为什么他能拿12座格莱美,还能成为唯一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。
最让我起鸡皮疙瘩的是结尾处理。60岁的迪伦(还是”甜茶”演的,化妆绝了)在”永不停息巡演”的卡车上翻看年轻时的报纸剪报,标题写着”民谣先知”、”抗议歌手”。他咧嘴一笑,镜头切回1963年:刚出完车祸的迪伦躲在伍德斯托克的木屋里,用老式打字机敲着《约翰·韦斯利·哈丁》的歌词。这时候响起他现实中的原声:”我不是任何人的代言人,连我自己的都不是。”这话现在听来,简直是他对全世界贴标签行为最酷的回应。
看完电影我翻出迪伦的唱片重听,突然发现《时代在变》里有句词特别应景:”作家和评论家们还在定义什么是艺术,但他们最好抓紧点,因为路已经在移动。”这话放在《完全未知》里再合适不过——当所有人想把他钉死在”民谣偶像”的标签上时,这家伙早就骑着摩托车奔向下一站了。就像电影里那个反复出现的画面:公路在车轮下不断展开,后视镜里的路标永远写着”未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