闪闪电影 电影资讯 贾樟柯《风流一代》德国海报亮相,5月15日上映

贾樟柯《风流一代》德国海报亮相,5月15日上映

贾樟柯《风流一代》德国海报亮相,5月15日上映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贾樟柯的《风流一代》:巧巧的二十一年,一代人的命运长卷
贾樟柯的新片《风流一代》5月15号在德国上映了,这片子之前已经在法国、日本、意大利、罗马尼亚这些国家放过,现在终于轮到德国观众了。说实话,光看片名”风流一代”这四个字,你可能以为是什么古装爱情片或者民国传奇,但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这片子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儿,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,整整二十一年的时间跨度,跟着赵涛演的女主角巧巧一起,看一个女人怎么在时代大潮里沉浮,怎么从懵懂到觉醒,最后活成自己的样子。
贾樟柯《风流一代》德国海报亮相,5月15日上映-1
赵涛这次演的巧巧,跟贾樟柯以前电影里的那些女性角色不太一样。她不是《站台》里那个被时代推着走的尹瑞娟,也不是《山河故人》里经历三段人生的沈涛。巧巧更像是这两者的结合体,又带着点新的东西。电影一开始是千禧年,那时候的巧巧才二十出头,在小县城的一家服装店打工,每天就是理货、卖衣服、跟小姐妹聊八卦。你能从那些细节里看出来她对生活是有期待的,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期待什么。有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,她站在店门口,看着街上骑摩托车呼啸而过的年轻人,眼神里那种羡慕又害怕的劲儿,赵涛演得太到位了。
这片子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时间跨度大,但不是那种靠字幕打”五年后””十年后”的生硬过渡。贾樟柯用的是特别生活化的方式让你感受到时间在走。比如巧巧最开始用的还是那种翻盖手机,后来变成智能手机;她打工的服装店从街边小店变成商场专柜,再后来干脆自己开了网店;就连她说话的方式都在变,刚开始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,后来普通话越来越标准,但偶尔冒出一两句方言又特别戳人。这些细节堆在一起,不用多说你就知道时代在变,人在变。
巧巧这二十一年里经历的事儿,随便拎出来一件都能拍部电视剧。她遇到过渣男,被骗过钱,最惨的时候在出租屋里吃了一个月泡面;也遇到过贵人,有个开服装厂的大姐带着她入行,教她做生意;她还经历过网店刚兴起那会儿的疯狂,一天发几百个快递,累得手指头都肿了。但电影没把这些拍成什么励志传奇,就是很平常地呈现,有时候甚至是一个电话、一条短信就把人生转折点带过去了。这种处理特别贾樟柯,他从来不爱夸张,就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。
票房这块儿也挺有意思,《风流一代》在国内已经过了千万。这个数字放在商业片里可能不算什么,但对贾樟柯的电影来说已经很不错了。我听说在法国上映的时候,好多当地观众看完都特别有共鸣,尤其是那些四五十岁的女性观众,说在巧巧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可能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,它讲的是中国故事,但那些关于成长、关于挣扎、关于自我觉醒的东西,放哪儿都能让人感同身受。
有个法国影评人说得特别好,他说《风流一代》表面上看是一个中国女人的二十年,实际上拍的是整个世界在这二十年里的躁动与不安。想想还真是,这二十一年里我们经历了非典、金融危机、智能手机革命、社交网络爆炸,巧巧就像是被这些大事件推着走的一叶小舟,有时候被浪打翻了,有时候又能顺着风向走一段。电影里有个镜头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天,巧巧一个人坐在刚租的房子里看电视直播,外面是此起彼伏的欢呼声,她突然就哭了。这个镜头没台词,但你完全能懂那种复杂的情绪——时代的狂欢和个人的孤独,就这么奇妙地交织在一起。
贾樟柯这次在镜头语言上也玩了些新花样。他用了很多手持摄影,跟着巧巧在商场里、在批发市场、在地铁站里穿梭,那种晃动感特别真实,就像是你跟在她身后一起走。还有几次突然切到监控镜头的视角,巧巧在画面里变得很小一个,被各种货架、人流包围着,那种被时代淹没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。不过最绝的还是时间转换的处理,有时候就是一个转场,巧巧就从二十多岁变成了三十多岁,脸上的妆都没怎么变,但整个人的状态完全不同了。
《风流一代》这个片名,英文翻译成了”Love and Change”,其实不太准确。中文的”风流”两个字有意思多了,它既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”风在流动”,暗示着时代的变迁;也可以是”风流人物”那个”风流”,说的是巧巧这代人如何在变革中活出自己的精彩。电影最后,四十多岁的巧巧站在自己开的买手店门口,看着街上又一波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走过,那个眼神跟电影开头形成了完美的呼应。你突然就明白了,所谓”风流一代”,说的从来不是某个人,而是每个在时代浪潮里努力不被淹没的普通人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闪闪电影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v.yingshibaike.com/26962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