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饶晓志:他如何驾驭“不正常”赛道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阳光照进青春里:一部关于”不正常”人群的温柔凝视
“你知道吗,在精神病院里,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发病,而是被所有人遗忘。”蒋奇明饰演的男主角何立说出这句台词时,银幕前的我突然感到一阵刺痛。曾海若导演的处女作《阳光照耀青春里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,它不急着给你答案,而是用镜头温柔地抚摸那些被社会标记为”不正常”的灵魂。
导演曾海若之前拍过不少口碑很好的纪录电影,这次转战剧情片,他选择了一个很少被主流电影关注的群体——精神障碍患者。监制饶晓志说,他和曾海若第一次聊这个剧本时,就被里面那种特别的诗意打动了。”那些场景描写特别浪漫,比如男主角站在雨里数雨滴,或者在深夜的病房里给病友念自己写的诗,我们都在想怎么把这些画面拍出来。”
电影里有很多虚实交错的段落处理得特别妙。比如有个场景是何立在幻觉中看见去世的母亲站在窗边,镜头一转,其实是晾着的白床单在风里飘。这种模糊真实与想象的拍摄手法,让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种既忧伤又温暖的氛围里。饶晓志说他们特意保留了剧本中这种”不确定感”,因为精神疾病患者的现实感知本来就和常人不同。
演员们的表演绝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。蒋奇明把何立这个角色演活了——一个因为抑郁症住院的诗人,时而清醒时而恍惚,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敏感。有场戏是他半夜躲在厕所里写诗,护士突然推门进来,他慌乱地把纸片塞进嘴里,那个眼神里的惊慌和羞耻感特别真实。陈明昊演的精神科医生也很有意思,表面冷静专业,背地里却会偷偷翻看病人的诗稿。肖央这次完全颠覆了喜剧形象,演一个总觉得自己是外星人的患者,有段即兴发挥的”外星语”独白简直绝了。
说到即兴表演,这部电影用了不少舞台剧演员,他们的临场发挥给角色增添了很多细节。比如有场群戏是病人们围在一起唱歌,原本剧本里没写具体唱什么,结果演员们即兴来了段荒腔走板的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那种跑调却认真的样子反而特别打动人。饶晓志说他们提前做了大量排练,每个演员都给自己的角色写了人物小传,”有个演躁郁症患者的演员甚至去精神科住了两周院体验生活”。
《青春里》最珍贵的地方在于,它没有把精神病患者简单地塑造成可怜虫或者危险分子。何立会为了捍卫病友的尊严和医院对抗,也会在病情稳定时担心出院后找不到工作。有场戏特别戳心,一个新来的病友问他:”我们这样的人出去能干什么?”何立沉默了一会说:”至少我们能证明,活着本身就有意义。”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朴素认知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
饶晓志说他们拍这部电影不是要观众同情精神病患,而是希望大家能看见他们作为”人”的全部面貌。”他们不只是病历上的诊断结果,也会写诗、会暗恋、会为早餐有没有煎蛋生气。”电影里有段情节我印象特别深:病人们偷偷组织诗歌朗诵会,保安发现后要驱散他们,结果有个一直不说话的患者突然站起来背诵《将进酒》,所有人都愣住了。那一刻你会突然意识到,这些被社会贴上标签的人,内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。
现在很多电影都喜欢探讨”正常人”的焦虑,但《青春里》反其道而行之,它让我们看见那些”不正常”的人如何在裂缝里寻找光明。何立有句台词说:”在精神病院,时间过得特别慢,慢到你能看清每一束阳光里的灰尘。”这部电影就像那些被放慢的时光,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生命。当片尾阳光真的照进病房时,我突然理解了片名的含义——青春或许会迷路,但总有光照进来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