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援藏日记》主创:真实支教故事分享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那块砸中导演车玻璃的石头,意外成了《援藏日记》的钥匙
3月13日的北京,空气中还带着初春的凉意,但《援藏日记》的特别观影活动现场却暖意融融。导演陈中阳带着主演范家其、王海祥,还有摄影指导赵剑桥、制片人刘海洋一起,跟观众分享了这部关于支教老师和藏族学生的电影背后的故事。
电影讲的是北京大学生韩松去西藏支教,帮助当地孩子改变命运的事儿。但跟其他支教题材电影不太一样,《援藏日记》用了一种特别诗意的拍法,把老师和学生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拍得特别打动人。导演陈中阳说,他拍这个片子就是想告诉大家,教育这事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,而是互相照亮的过程。”每个人生命里可能都会遇到那么一两个老师,能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。”为了拍出真实感,陈中阳带着团队跑遍了甘南、黄南和甘孜,把当地真实发生过的故事都揉进了电影里,连小演员都是从当地孩子里挑的。
演支教老师韩松的范家其,说起自己刚进组时的状态直摇头。”一开始怎么都找不到感觉,急得我啊。”结果有次在片场,他随手扔了块石头,不偏不倚正好砸中了导演的车玻璃。”当时心想完了,这下要卷铺盖走人了。”没想到陈中阳看着碎掉的车窗,突然说:”就这个状态!韩松刚到西藏时就是这种又莽撞又忐忑的心情。”这块石头阴差阳错成了范家其打开角色的钥匙。后来他把韩松这个角色理解成”坚守”两个字——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支教老师,而是真正把自己当成当地人,慢慢融进去的过程。”
更不容易的是演藏族角色格桑朗措的王海祥。一个汉族演员要演藏族角色,光是外形像可远远不够。王海祥那段时间简直魔怔了,天天看藏语电影和纪录片,逮着机会就学藏语,还特意去练那种藏族同胞说普通话特有的腔调。”最夸张的是,我连走路姿势都改了,就为了更像当地人。”有次拍完戏,有个藏族牧民过来用藏语跟他聊天,说了半天才发现他其实听不懂。”当时那个牧民特别惊讶,说以为我就是藏族。”这事让王海祥特别有成就感,说明他这角色算是立住了。
电影放完后,现场来了几位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,他们给主创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,还即兴跳起了藏族舞。有观众红着眼睛说,这片子太真实了,”看得心里又暖又疼”。特别是看到电影里格桑朗措守着学校,拼了命也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情节,好多人都忍不住抹眼泪。王海祥说,演完这个角色他才真正明白,在那么艰苦的地方,能坚持办学的人得有多大的信念。”他们是真的把命都豁出去了,就为了给孩子们挣个不一样的未来。”
导演陈中阳在专访时透露,电影里很多情节都有原型。比如有个场景是孩子们要走很远的山路来上学,路上还得过一条湍急的河。”我们去采风时,真看到有老师天天在河边等着,一个个把学生背过去。”这些细节都被他原汁原味地搬进了电影。范家其也说,演完老师后,他现在看到教师这个职业都觉得肃然起敬。”以前觉得当老师就是上上课,现在才知道他们肩上扛着多少孩子的命运。”
《援藏日记》3月20日就要在全国人民院线上映了,但陈中阳说这还不是最终版。”我还在琢磨导演剪辑版的事儿,可能以后还会拍成电视剧。”他特别想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完整些,毕竟支教不是几个月的事儿,而是会影响孩子们一辈子的大事。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——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这把火能烧得多旺,就看我们愿意往里面添多少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