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瞭望》:传承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精髓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老祖宗的生态智慧,今天还能用吗?
看这部电影的时候,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:咱们现在天天喊着要环保、要生态,可这些事儿,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在琢磨了。电影里那些关于人与自然相处的画面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常说的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”——这话听着简单,里头可藏着大智慧。
电影开头就挺震撼的,画面里那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,刻满了云纹、水波纹。考古学家说,那会儿的人把自然当神供着,打猎前要祭祀,砍树前要占卜。这种对自然的敬畏,现在看可能觉得迷信,但你仔细品,这不就是最早的环保意识吗?我记得有个镜头特别打动人:一群原始人围着篝火,长老指着天上的星星说”那是祖先的眼睛在看着我们”,顿时觉得,原来环保这事儿,从一开始就跟文化分不开。
说到”天人合一”,电影里用了个特别生动的例子。镜头转到都江堰,李冰父子修水利那会儿,不是硬生生把岷江给截断了,而是顺着水势,搞了个”鱼嘴分水”。电影里有个老农说:”这渠修了两千多年,从来没淤塞过,为啥?因为修渠的人懂得跟水商量。”这话听着玄乎,可现在的工程师看了都服气——不用钢筋水泥硬怼,而是摸清自然规律再动手,这不就是最早的”可持续发展”吗?
不过电影也没回避问题。演到明清那会儿,画面突然变得压抑:黄土高原上光秃秃的山头,长江里漂着的木材。解说词提到,那会儿人口爆炸,朝廷要修宫殿、造战船,大树一片片倒下。有个细节我记得特清楚:地方志里记载,某年发大水,冲走了半个县城,县太爷在奏折里写”伐木过甚,致遭天谴”。你看,老祖宗其实早就知道乱砍滥伐的后果,可惜利益当头,照样重蹈覆辙。
电影后半段转到现代,对比特别强烈。一边是雾霾笼罩的城市,一边是贵州侗寨的梯田。寨子里那个百岁老人说的话特别戳心:”我们侗家的规矩,砍一棵树要种十棵,打猎不打怀崽的母兽。现在年轻人说这是老古董,可你们城里人折腾几十年,不又回头找这些老办法了吗?”镜头扫过他们寨子的”款约石”,上面刻着保护山林的水规约,跟现在《环境保护法》的核心思想几乎一模一样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电影里讲的几个少数民族故事。云南傣族的”竜林”文化,把村寨周边的林子当神林供着,谁砍谁倒霉。科学家去测了测,这些”神林”的生物多样性比自然保护区还丰富。藏族牧区的”轮牧”传统,现在被写进草原保护条例。电影里有个藏族小姑娘天真地问调研的干部:”你们说的生态补偿,不就是我们祖传的草原放假吗?”全场观众都乐了,可笑着笑着又觉得心酸。
说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电影没整那些高大上的理论,就放了几个实打实的例子。浙江安吉的农家乐老板说:”当年习省长来调研,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我们还当是场面话。现在可算明白了,客人来我们这儿,不就是图个山清水秀吗?”镜头转到毛乌素沙漠,昔日的沙地现在绿树成荫,治沙老人捧着当年的《治沙手册》,里头第一页就写着”因地制宜”四个大字——这可是汉代《氾胜之书》里的老办法。
电影结尾特别提气。大凉山里的彝族村寨用传统方式搞生态养殖,一年卖出上千万;福建土楼人家把老宅子改造成民宿,收入翻了几番;故宫的修缮工匠说着”修旧如旧”,用的全是古法材料。最绝的是那个00后网红,在直播间里讲《齐民要术》,带着粉丝用厨余垃圾堆肥,弹幕刷屏”古人真会玩”。
看完电影出来,我盯着路边刚栽的小树苗看了好久。突然想起电影里那位老学者说的话:”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,是活在我们血管里的血。”现在想想,我们折腾环保,何必总想着发明新词儿?有时候把老祖宗的智慧捡起来擦擦亮,可能比啥高科技都管用。就像我奶奶常说的:”过日子要懂得细水长流”——这话,放在生态保护上,还真是这个理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