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滚烫年华》(HD1080P/3.6G-MKV)原声版迅雷资源BT种子清晰版阿里云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镜头对准深圳打工人的日常,这部纪录片让人破防了
说实话,刚听说《滚烫年华》是部讲深圳打工人的纪录片时,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种苦大仇深的画面——流水线上机械重复的动作,城中村逼仄的出租屋,还有工人们满脸的疲惫。但真坐在电影院里看完,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这片子就像个会讲故事的邻居,把深圳打工人的日子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,有笑有泪,特别真实。
电影分成四个部分,《远方的风景》《夏日旅途》《下一站,翻身》《十八岁的列车》,光听名字就挺有意思的。导演组跟拍了八组在深圳打拼的普通人,有程序员、外卖小哥、工厂女工,还有带着孩子在深圳扎根的年轻妈妈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楼佳嘉的程序员小哥,白天在科技园当”码农”,晚上居然跑去讲脱口秀。镜头跟着他从写字楼格子间切换到开放麦现场,他穿着印着”Hello World”的T恤站在台上说:”在深圳当程序员就像参加马拉松,只不过裁判时不时会突然改赛道规则…”台下其他打工人都笑疯了,笑着笑着有些人眼眶就红了。
邵书芳的故事就更戳心了。这个来自湖南的妹子刚来深圳时在电子厂流水线上干活,后来参加了工会的”圆梦计划”念完大专,现在成了质检主管。电影里有段她带着三岁女儿走在厂区林荫道上的镜头,小姑娘蹦蹦跳跳指着路边木棉花说”妈妈你看,深圳的花都是向上的”,当时影院里好多人都在抹眼泪。这些镜头特别生活化,没有刻意煽情,但就是能让人心里发酸。
这片子聪明的地方在于,它没把打工人都拍成悲情英雄。有个送外卖的小哥阿强,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晚上收工后,在城中村楼下便利店买瓶冰可乐,跟保安大叔下盘象棋。导演连他输棋后耍赖要悔棋的细节都拍下来了,特别鲜活。还有龙华某电子厂的女工们下班后组团去跳广场舞,把《最炫民族风》跳出了机械舞的感觉——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,拼凑起来就是深圳打工人的真实群像。
要说这片子有什么特别之处,我觉得是它把个人故事和城市发展勾连得特别自然。镜头扫过华强北熙熙攘攘的电子市场,画外音是二十年前来深建设者的采访录音;拍到前海鳞次栉比的摩天楼时,画面突然切回90年代工人们在滩涂上打桩的老照片。这种时空交错的处理,让观众特别直观地感受到:哦,原来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,真的是靠这些普通人的青春一砖一瓦垒起来的。
电影里有个神来之笔的镜头我记到现在:凌晨四点的深圳南头检查站,最早一班公交车上挤满睡眼惺忪的打工者,车窗外是朦胧的晨曦。这个画面没配任何解说词,但胜过千言万语。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个镜头是摄影师连续蹲守半个月才拍到的。
这片子拿奖拿到手软不是没道理的,光看技术层面就很厉害。有个工厂车间的长镜头,机器轰鸣声从左右声道交替响起,戴上耳机听简直身临其境,难怪能入围最佳音效奖。听说制作团队为了拍出真实感,很多场景都是隐藏摄像机偷拍的,比如程序员们半夜在茶水间吐槽需求的画面,真实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找了真程序员来演的。
映后交流时导演说,他们最初只是想记录深圳打工人的日常,没想到剪着剪着发现,这些个人故事连起来就是半部深圳发展史。现在深圳市总工会还要接着拍”工夫”系列,说要建个城市影像档案馆。我觉得这个主意特别好——等再过几十年,年轻人翻出这些影像,就能看见他们爷爷奶奶那辈人是怎么在深圳这片热土上,把日子过得滚烫滚烫的。
看完电影走出影院,深圳初夏的晚风扑面而来。街边大排档里,几个穿着工装的年轻人正在碰杯,他们身后LED屏上滚动着”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”的标语。突然就理解了电影里那句台词:”在深圳,没有谁的故事配不上镜头。”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,或许就藏在这些普通人的滚烫年华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