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上》【BD720P/3.2G-MKV】百度云盘加长版资源在线看国语中字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运河边的烟火人生:电视剧《北上》里的人间百味
那艘破旧的货船在运河上漂了几十年,谢天成最后还是把它卖了。他蹲在码头边抽了一下午的烟,看着水面上的波纹发呆。这是《北上》里让我鼻子发酸的一个画面——运河上跑船的人,突然没了船,就像飞鸟折了翅膀。但故事没让他一直消沉下去,这个糙汉子后来带着几个老伙计搞起了水上救援队,用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他离不开的运河。
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《北上》,一开场就把镜头对准了1901年的运河。那些泛黄的画面里,纤夫们弓着背拉船的剪影,跟现在年轻人刷着手机走过运河边的样子,在镜头切换间形成奇妙的呼应。导演特别爱用长镜头拍运河,从高处往下扫,河水弯弯曲曲像条银链子,串起了几代人的故事。
马奶奶家的小院绝对是全剧最暖的地方。老太太总爱坐在藤椅上剥毛豆,路过的小年轻都要被她塞一把刚炒的瓜子。有场戏特别戳心,马奶奶半夜心脏病发作,整条花街的灯都亮了。开小卖部的周婶连外套都来不及穿,趿拉着拖鞋就往马家跑;刚下夜班的出租车司机老张直接把车横在巷口,背起老太太就往医院冲。这些邻里间的热乎劲儿,现在的高楼小区里怕是难见到了。
要说最让人心疼的角色,得数夏凤华。高考落榜那天,她蹲在运河边哭得撕心裂肺,把复习资料一页页撕下来折成纸船。镜头跟着那些小纸船在河面上打转,配着远处传来的货轮汽笛声,看得人心里揪得慌。但这姑娘硬是咬着牙从服装厂踩缝纫机开始,慢慢拼出了自己的服装品牌。有场戏是她凌晨三点在批发市场抢货,羽绒服上全是雪粒子,可眼睛亮得吓人。
混血儿马思艺的寻根线也很有意思。这个染着紫头发的姑娘,总爱蹲在石拱桥下画那些老门板上的雕花。后来她真就背着包沿运河往北走,在某个小镇的旧书店里,翻到本泛黄的族谱时手都在抖。导演处理这些情感戏特别克制,没有刻意煽情,就是让镜头静静跟着人物走。
谢望那小子绝对是全剧的搞笑担当。这个做着英雄梦的愣头青,整天想着赚钱给奶奶买助听器,结果第一次做生意就被骗得血本无归。有场戏是他蹲在船头啃冷馒头,远处烟花突然炸开,照得他满脸光亮。这个镜头绝了——明明是个惨兮兮的场景,却拍出了希望的味道。
剧组在无锡影视基地搭的”花街”简直神还原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街角老茶馆的八仙桌上永远摆着茶垢斑斑的搪瓷缸,连晾衣绳上飘着的蓝布衫都像是从八十年代穿越来的。最绝的是雨戏,雨水顺着瓦当滴在铁皮桶里,叮叮咚咚的响声中,六个年轻人挤在屋檐下分一根糖葫芦,这画面能直接当明信片。
看这部剧总让我想起老家门前的河。虽然不比大运河气派,但那种”依水而居”的生活气息是相通的。现在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,没有网购的年代,运河边的市集有多热闹。剧组显然做了扎实的功课,剧中出现的漕运码头、吊脚楼,甚至船工们唱的号子,都经得起推敲。
《北上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,它没把运河拍成博物馆里的老古董。你看谢天成带着救援队在洪水里捞人的段落,或者马思艺用短视频直播老手艺人的绝活,这些新生事物和古老运河的碰撞特别有嚼头。就像剧中马奶奶说的:”水嘛,流着流着就新了。”
追完剧我特意去查了资料,发现大运河申遗成功那年,沿线城市真有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。这大概就是好剧的魅力——它不光是讲个故事,还能让人摸着荧幕,触到生活的温度。现在每次路过运河,总忍不住多瞧两眼,说不定哪个镜头就藏在那些波光里呢。